巍山打歌是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歌舞形式,彝语称为“欧克”,意为围着篝火跳舞。这种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被广泛认为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起源与传说

关于巍山打歌的起源,有多种传说。其中一种说法是,在部落时期,彝族与傈僳族发生战争,彝族节节败退,被围困于一山头。为了迷惑敌人,彝族人在山丫口点燃篝火,围着篝火跳舞并高声呼喊,使敌人误以为援兵赶到而撤退。为了纪念这次胜利,彝族人从此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。

风格与特色

巍山打歌的风格独特,融合了歌、舞、乐三者。其舞蹈动作粗犷奔放,节奏明快多变,主要以“跳”为主。在音乐方面,巍山打歌以多声部交响为特色,常用芦笙、笛子和击乐来伴奏,开始前还会鸣大号、长号,吹号角,放响铁炮,营造出热烈的气氛。

文化背景

巍山打歌不仅是彝族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,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无论是逢年过节、赶庙会、婚丧嫁娶,还是老人成福百日、三年脱孝等场合,彝族人都会进行打歌活动。

现代传承

如今,巍山打歌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,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保护。例如,巍山县组建了100余支民间打歌队,年均开展各类民歌活动超过200场,通过“非遗进校园”“彝族打歌传习所”等举措,推动打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。

巍山打歌是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亲爱的读者,你有没有想过,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有一种舞蹈,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生活的态度。这就是我要跟你分享的——巍山打歌。

巍山,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

巍山,位于云南省西部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。这里曾是南诏国的发祥地,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南诏遗迹。而巍山打歌,就是这片土地上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。

打歌,彝语中的“欧克”

彝语中,“打歌”被称为“欧克”,它是巍山分布最广、影响最大的一个舞种。关于打歌的起源,民间有许多传说。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,在部落时期,彝家与傈僳发生战争,彝家节节败退,被围困在一座山头。眼看夕阳西下,彝家急中生智,在山丫口烧起篝火,大家围着篝火转圈,手舞刀棍,口里齐声喊着“傈僳子你瞧着”。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,再听呼喊声,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,慌忙退兵。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,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。

打歌,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

打歌,是一种集体舞蹈,男女老少皆可参与。打歌时,先在舞场中央烧上一堆大火,以火为圆心,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。舞者们随着音乐的节奏,尽情展现优美的舞姿和响亮的歌喉。

打歌的舞步丰富多样,有“三步一踮”、“六步一花”、“半翻半转”、“三翻三转”等。这些舞步名称,有的来自动物动作,如“斑鸠饮水”、“金凤亮翅”、“孔雀开屏”等,生动活泼,雅致有趣。

打歌的唱腔也各具特色,有领歌者、呼应者,男女对唱等形式。唱词内容丰富,既有赞美自然风光的,也有表达爱情、友谊的。

打歌,一场情感的释放

打歌,不仅仅是一种舞蹈,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。在打歌的过程中,人们可以放下生活的压力,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。

在巍山,打歌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无论是年节、庙会、婚丧嫁娶,还是飘梁竖柱、山林庙会,彝家人都要举行打歌。

打歌,一场文化的传承

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,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。巍山打歌却依然传承着,成为了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。

为了拯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,巍山县对打歌进行了全力拯救,让这一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。

打歌,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

在巍山,每一座彝家山寨都有打歌场,无论是山顶丫口、田间平地、农家场院、庙宇殿堂都可利用。其中最大最热闹的打歌场有巍宝山、小鸡足山、莲花山、五印山、牛街洗澡塘、紫金山、青云、新胜等处。

这些打歌场上的群众,来自四面八方,有时一个打歌场上的人数多到上万人,规模之大远近闻名。

打歌,一场爱情的邂逅

在打歌场上,盛装最艳丽、舞姿最美、打歌调唱得最动听的姑娘,往往是小伙子们热烈追逐的对象。小伙子们纷纷挤在姑娘的前后,争着和姑娘对歌。姑娘在唱词中提出许多问题来要小伙子回答,如果哪一个小伙子答上了,姑娘就会爱上他,转而和他唱情歌。

等唱到打歌结束时,姑娘就会把自己的住址、姓名告诉给小伙子,并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。这样小伙子回去以后也就可以请人来姑娘家提亲,亲事算是成功了一半。

打歌,一场文化的盛宴

巍山打歌,将伴随着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,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喜怒哀乐和忠勇质朴的爱恨情仇。

亲爱的读者,巍山打歌,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,是一场情感的释放,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。让我们一起走进巍山,感受打歌的魅力吧!